我在去年的年终总结中写道:「2017年,我不再做任何计划。就不断拓宽边界,发现更多喜欢的东西,认真玩这些喜欢的东西。」
2017是这个理念的彻底实践。
工作方面
16年公司抽调我去牵头做移动端 AI 相关的产品,由此认识了公司 Mobile 市场部的强力工作伙伴——胡哥。经过半年时间,技术、团队和我俩的配合都磨合差不多,准备在17年搞点事情。
胡哥练过多年的瑜伽(对,她是个妹子),到6月份的时候,同小区里找她练瑜伽的人因为人数太多,已经需要摇号了。她说走就走,创办了老虎瑜伽。
这样从下半年开始,公司 Mac 和 Mobile 两个团队需要带。
Mac 团队
团队的产品经理、项目经理都已经成长起来了,这边分担的精力不多。主要是帮团队做聚焦,用心做好产品细节。
Mobile 团队
团队有比较稳定的产品线,研发和产品团队保持既有的结构就可以。 市场团队还有一些潜力可挖,对变现和增长工作进行了更细的划分。围绕产品优化沟通机制,让信息流转的更快,更畅通。
两个团队年末取得的成绩都不错。
个人方面
游戏

2017年个人的主要注意力在游戏领域。保守估计,花在游戏方面的时间超过1000个小时。
这完全是出于偶然。
因为追求极致的手游体验,买了 4K 电视。不想让 4K 电视闲置,又去买了 Switch 游戏机。之后被任天堂游戏文化吸引,集齐 GBA、3DS,补上了家用游戏机这块儿的体验。
虽然在PC时代,深入地玩过大部分的主流游戏。但没有像今年这样去主动关注分析游戏的运营和游戏数据。去当一个俱乐部的会长,维系俱乐部,分析人性。因此还认识了许多有趣的人。
17年对「游戏性」和「运营」这两个点有更深刻的认知。
美股
16年去研究 Snap,个人对于 Snap 的产品品味和团队都相当认可。
所以在 Snap 上市的时候第一时间去买了它的股票。一开始的两周股票涨势喜人,之后因为财报上广告收入不达预期,加上投资机构的做空,开始连跌。后面在剧跌之前脱手,没有被套牢。
这个对我的认知提升还是挺大的(自己投入真金白银感受更真切):
被 Facebook 这类巨头抄袭,夭折的概率确实大。
上市企业逃不开资本的掣肘。
投机性的玩股票,波动是重点,玩人性。长期投资,企业未来能否垄断是重点,考验对信息和未来的把握。
美股的交易时间段对中国时区不友好,伤身体。
AI
这部分的体会直接引用我《2017 Reading List》的内容:
「之前我的世界偏数字、程序化,0就是0,1就是1,不管干什么都是快速整理出来一个“树”,然后执行最高效的那个路径。在看了《深度学习》之后,了解到原来世界不是只有原子性。
在小范围或者单个工作上,可以用逻辑化的工程思维。但面对大数据,它更接近自然,要考虑不确定性。正态分布是一种面对自然界的投机的抽象,纯随机有时候也不好用,得 Perlin 噪声等等。」
编程
WWDC 之后的两个月,有比较集中的时间来做 iOS 开发相关的研究。最大的进步在两个字的理解:抽象。
不只是写代码,在写文章和做产品需求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去想着怎么把业务抽象的更清晰,更简洁。
极致的抽象带来极致的简洁。
手绘

还是停留在人来疯式的尝试,收获是可能是书桌上多了一对铅笔、针管笔、马克笔。借机体验了手绘板和 Apple Pencil。
装修
装修是 2017年成就感最大的事儿。Jenny 当包工头,负责硬装,我设计和施工软装。所有的材料和家具都亲自挑选。家具,窗帘,卫浴等全部由我们手工完成。感觉像是成人版的乐高游戏,乐在其中。

2018
2018 依然不做计划,随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