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底买了自己的第一台单反,宾得 K200D。在当时,虽然 K200D 对焦快不过佳能 450D,噪点控制比不上尼康 D60,但它有机身防抖,防尘防滴,还有入门单反上少见的肩屏。业界良心。

过了两三年,觉得已经悟透摄影,兴趣不再(其实当时啥也不会)。没有再主动关注过摄影器材。

16年初入坑胶片,体验了一把纯粹摄影。到后来心想,为什么不更纯粹一点,就把数码单反也卖了。纯胶片机死扛大半年之后,发现不太行。没错,为了降低废片率,对摄影原理的理解是有提升。揣个古董机,吭哧吭哧的手动上片,逼格是很高。

但。不便利啊。

买卷要等,送洗要等,扫描要费时间。出门还要担心过安检的时候会不会照到X光,担心胶卷够不够用。

胶片机之外,我需要一台数码主力机,要求:

  1. 全画幅
  2. 能转接宾得镜头
  3. 有一定的高感能力

索尼α7系列符合我对主力机的全部要求。

不追求高像素,排除掉 α7r 系列。α7s2 比 α7 多五轴防抖,更高的ISO,机内4K,S-Log3,但价格要贵一万块。考虑到手头已经有一套BMPCC拍视频,多一个机位更灵活。当前 α7 更合适。

9月18 号拿到套机,到现在差不多一个月,功能摸索的差不多了 ,说一下体验。基础功能不讲,只说几个比较喜欢的点。

1. 轻

机身,400g多一点。像拿着一本书,挂肩上不会有沉的感觉。α7s2 金属机身,就明显有分量感。

2. 取景方式

一开始从单反的光学取景器切换到电子取景器,不太适应。用一段时间之后,喜欢上电子取景器的便利性。

首先是曝光预览。单反用光学取景器,按快门前,镜头处于最大光圈位置。按下快门,拍照期间,光圈才会变成设置的光圈值。这样从取景器看到的曝光和真实的曝光是不一致的。电子取景器曝光预览就可以做到所见所得。很方便。

其次是对焦辅助。借助实时取景器功能,可以放大11倍。不会担心对不上焦。

此外,从传感器直接传画面信号到取景器。无视差。

3. 翻转屏幕

有了翻转屏,大部分的拍摄角度都不需要人去适应机器。腰平取景,对被拍摄者干扰很小,能拍到比较自然的表情。

4. ISO

α7 ISO 6400 可用,能应付99%的场景。个人感觉太高的 ISO 实际意义不大,如果拿10万的 ISO 去拍夜景,主体亮的同时背景也亮了,画面依然没层次。前期的布光没法偷懒。

还有个认知上的变化。以前对自动 ISO 是嗤之以鼻的,认为自己把控光圈,快门,ISO,人来决定最终的曝光量才是正道。自动 ISO,啧啧。机器决定曝光,那跟开 Auto 拍摄有什么区别呢。

仔细想想。你手动控制曝光,不还是要依赖机身测光来调节参数。那自己手动去挑战参数和机器自动调整参数又有什么区别呢。

5. Wi-Fi

很简单的操作就可以传输照片到手机。

此外还能用手机App遥控拍照,App上还能实时预览,比快门线好用。

6. 视频拍摄

在单反的上古时代,你要问一个DSLRer,你这个机器这么贵,能拍视频不。他会推一下眼镜,跟你说:朋友,第一,单反是不能拍视频的。取景原理巴拉巴拉…… 第二,拍视频来干嘛。

在那个时代,连D90都还没出来。单反拍视频是一个笑话,或者说,一个神话。

因为:

  • 单反的取景系统,抬起反光板以后,光学取景器就看不到成像。二十多万像素的LCD屏幕,显示效果又不好。当时反差对焦也不够成熟。
  • 当年主流的单反都适用 CCD,长曝光都会出现热噪点,更别说拍视频。之后 CMOS 技术成熟后才克服这个问题。
  • 视频编码对芯片性能也有要求。这条是我猜的。

而在当今视频时代,相机视频拍摄能力,很重要。

经济方面:

对个人或者小的工作室。只需要万元左右就能拥有专业的照片,视频拍摄能力。

便利性方面:

出去旅行,想拍点背景虚化视频的话,要带摄影机,再带单反,两套系统。对应的,带镜头群+附件+电池,可能还有滤镜?要人命。现在合二为一,只需要专注维护一套系统就可以了。

虽然 α7 1080p,28Mbps码率的机内录制,后期调色会比较吃力。 但大光圈高清视频,拍个开箱什么的还是挺好的。

不喜欢的点:没有!

试想你拿着 α7 穿越回40年前,给一个主力机是1976年生产的K1000胶片机人。他能有什么不喜欢的点。- - !

最后:

利剑:凌厉刚猛,无坚不摧,弱冠前以之与河朔群雄争锋。

重剑: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四十岁前恃之横行天下。

木剑:四十岁后,不滞於物,草木竹石均可为剑。

我想,你一定懂我意思。